论坛
PICC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发布日期:2014-12-15 点击数:1924新闻来源:

发布日期:2014-12-01


观点:

在临床上,仅存在体温升高表现时,不推荐立即移除功能正常的导管。

护理人员在执行PlCC置管、静脉输液、更换敷料前后彻底清洁双手皮肤,需按六部洗手法洗手,而且操作时戴手套并不意味着可以减少洗手的次数。

静脉治疗小组定期进行PICC专项质量控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改进。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具有使用安全、留置时间长、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士工作效率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危重病人和需多次化疗的肿瘤病人。但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l)是导管长期留置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吴红娟研究报告显示,国内PICC致CRBSI的发生率在2.6%~7.4%,它不仅加重患者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消耗更多的医疗资源,甚至造成患者的高病死率。对于医院来说,则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病床的周转率。

■何为CRBSI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是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体温>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在临床上,仅存在体温升高表现时,不推荐立即移除功能正常的导管。

■引起CRBSI的因素

引起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因素有内源性、外源性因素。

内源性因素:患者的免疫力、年龄、营养状况、原发疾病的严重程度都可能是引起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内源性因素。有文献报道,静脉置管的感染与患者免疫功能呈负相关,即免疫功能越低,感染率越高。对于肿瘤化疗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和白细胞减少,增加了感染机会,特别是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更易引起感染。此外,过敏体质病人容易对敷料过敏引发穿刺点周围皮肤破溃及感染,故应用PICC时要慎重。高龄患者(>80岁)免疫功能低下,抗感染能力差,易发生感染。

外源性因素:外源性因素最普遍的途径是穿刺点皮肤的病原菌进入导管隧道并定植,造成长期留置导管腔细菌定植,其次是其他感染灶病原菌经血流传至导管。另外,尽管无针接头能减少医护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但有研究发现无针接头的选取及消毒用物、消毒手法将对CRBSI的发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何预防CRBSI?

PICC置管由经过专门培训并合格的静脉治疗护士按标准化程序进行,置管前做好患者皮肤消毒和穿刺者手消毒,置管过程中做好******化的无菌防护,严格无菌操作,置管后标准化、规范化地进行导管维护,是预防CRBSI的关键环节。

引起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外源性因素通过集束化管理完全能够控制。

※PICC置管标准化培训。我院成立了专门的静脉治疗小组,培养院内PlCC静疗专科护士。同时,对相关科室护理操作骨干进行PICC导管维护的培训,经过培训的护士方可在相应科室承担PICC置管及维护工作。静脉治疗小组定期进行PICC专项质量控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改进。医院对PICC专科护士实行动态管理,每年由静脉治疗小组就相关指南及标准进行培训、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其置管或维护的资格。

※PICC标准无菌操作。穿刺时要采用最有效的防护措施防止微生物侵入。彻底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消毒范围包括整个上臂,消毒后皮肤充分待干后穿刺。穿刺人员必须戴帽子、口罩,帽子应遮盖全部头发,口罩遮盖住口鼻,穿无菌隔离衣,戴无菌手套。用无菌罩单完全覆盖患者。在穿刺时护士应考虑采用显影技术帮助血管识别及选择。手部清洁是干预措施中的关键部分,对于促进有血管内导管的患者更好的预后有重要作用。护理人员在执行PlCC置管、静脉输液、更换敷料前后彻底清洁双手皮肤,需按六部洗手法洗手,而且操作时戴手套并不意味着可以减少洗手的次数。

※置管后规范维护。置管后要及时更换穿刺点敷料,穿刺后48小时内更换敷料1次,如穿刺点有出血或渗血及时更换敷料,并适当加压预防出血。以后透明贴膜至少每7天更换1次,纱布敷料每天更换。但当敷料潮湿、粘贴不牢固或有明显污染时应立即更换。每次输液、给药前用碘伏或安尔碘严格消毒肝素帽或正压接头,消毒范围包括肝素帽或正压接头的顶端及周边,待干后连接输液器。肝素帽或正压接头每周更换1次,如输入血制品或导管采血后应及时更换。PICC输液前用碘剂充分消毒注射端口2次,输液结束后先用10ml生理盐水脉冲冲管后正压封管,但在采血或输血后推荐使用更大体积的冲洗液冲洗导管。护理人员每日评估导管,不需要导管时立即拔除。

■发生CRBSI后如何处理?

如果怀疑发生CRBSI,我们应该怎么处理?首先,抽取外周血和导管血做细菌培养,培养皿2组(分别为需氧菌、厌氧菌),先抽外周血,再抽导管血,外周血与导管血要同等量(5~10ml),两者间隔时间不超过5分钟。如果拔除导管,将导管尖端5cm处剪落到细菌培养盒中,并注明样品来源。用于血培养的标本在应用抗感染药物之前采集。如血培养结果证实确为CRBSI,应立即拔除导管,并告知主管医师,根据培养结果为患者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积极治疗。

来源:中国健康护理网

上一条:PICC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案例分享   下一条:CFDA查处未经注册二类医疗产品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会员登录|会员注册|忘记密码|航空信息|火车信息|气象信息|旅游信息
  版权所有: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医用高分子制品分会  WWW.CNCAMDA.ORG
电话:010-68330336  邮政编码:100036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17号国海广场D座1815
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和复制本站的任何信息  目前您是第4167887位     技术支持:温州百度